網頁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閱遊范姜古厝及新屋稻米故事館

新屋著名的范姜古厝原有九棟現存在五棟,皆為紅色磚瓦的平房三合院建築,且方位都不同,保留了濃厚的廣東客家人建築特色。
范姜是台灣少數的複姓之一,在中國大陸其實沒有范姜家,而是到了台灣之後才成了姓氏,除了新屋鄉以外,台灣其他各地乃至於海外地區,凡有姓范姜的,必定是從新屋范姜家分出去的。
范姜家族的祖堂,著名的三級古蹟建於1854(咸豐5)年,當時只建前堂部份,附近民眾指此為「起新屋」,此亦為今之「新屋」鄉名之由來。
祖堂主體建築總面積則達五百坪左右。祖堂四周植栽花木並有竹林環繞,左護龍外側有水池,西側有水稻田分佈,門前為停車廣場。
此建築為口字形的四合院,祖先牌位供奉於後堂的中央,堂內高懸「陶釣家聲」匾,兩側橫屋則供奉觀世音菩薩與「伯公」。

地景拼圖 當新屋遇上陂塘
桃園地景藝術節時,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助理教授陳歷渝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學生,在新屋三級古蹟范姜古厝旁展出”當新屋遇上陂塘(地景拼圖)裝置藝術。象徵「綠地」的植栽(木塊),加上象徵「陂塘」的窯燒玻璃,以及象徵「建築」的木盒及壓克力,建構出桃園縣的立體組合。
門牌六號古厝

外觀樸素雅致,正門門額寫著「陶渭高風」,兩側書寫有「竹茂」、「松苞」的書卷窗飾,散發書香氣息,屋脊高低有序,反映傳統空間對倫理的看法。
門牌三號古厝
比起其他四座古厝,保存較佳,裝飾亦較細緻華麗,但不失客家建築儉樸沉穩的風格。屋身採用深紅色閩南磚,正門兩側裝飾有象徵綿延不斷的「卍」字形磚刻圖案,屋簷下有ㄧ般民宅罕見的交趾陶裝飾,中庭和橫屋的走廊保留青石磚鋪設,頗為氣派,左右護龍馬背山牆精緻的雕飾,為本座古厝增色不少。

門牌二號古厝
屋牆全以白灰粉刷,配上卵石砌牆和穿山瓦牆,頗具客家風情。橫屋山牆紅磚與院門的洗石子門柱,為日治時期流行的建築型態,使這間古厝,同時呈現了兩種時代的建築風貌。
老屋中脊有鵲鳥等裝飾。正門上方的匾額「陶渭傳芳」是歐陽詢筆法,挺健厚實。正廳供奉至聖先師孔子
一號老屋現已拆毀,
其壁磚用以裝飾其前方新建的「范姜觀音寺」。
新建觀音寺以青斗石製作屋脊,並融合具客家特色的黃磚、鵝卵石、唐山石等,其屋脊裝飾構想來自彰化縣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龍山寺是鹿港地區各大商賈與船行共同捐資興建。范姜觀音寺裝飾之作工來自中國大陸,這些都是新建觀音寺與傳統客家建築相較不同之處。


新屋鄉在台灣北部地區可說是重要的水稻產地,故有米都之稱。新屋稻米故事館位於新屋村中華路242號,創建於1941年(昭和16年)5月間,係目前北臺灣少數保留的日治時代榖倉。其主要建築有三棟,高度二至三層樓,外部牆體以砌紅磚為主,面積達400,用途為存放稻米、牧草等農作,迄今通風、光線尚佳,倉庫的大片斜屋頂更成為附近的地標。

百年碾米機館
碾米機房為三層樓的木建築結構,是本省北部地區少見的大型木造碾米機械。早期所有機械的傳動是靠單具馬達帶動,以皮帶軸承控制機械工作或速度,目前因皮帶及軸承年久失修損壞,修護不易改以小馬達帶動機械傳動,該大小皮帶軸承仍保留現場供參觀。
隔壁農會生鮮超市販賣著農產品,尤其是新屋鄉經典好米
桃園新屋鄉多以鵝肉養殖業為發達,並且擁有本地的土鵝料理為首選,來到新屋鄉不可錯過的美食料理,我們選擇真多福這家店
這裡的鵝、鴨肉,肉質屬於較有咬勁、結實多汁、美味的好口感,不妨來這兒嘗嘗鵝肉風味客家料理。引用資料及相關介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