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烏石港,因港域內有3大塊黑色礁石而得名,為宜蘭貨物進出之咽喉,萬商雲集,「石港春帆」為蘭陽八景之一。
因泥沙淤積,漸漸失去功能,直到近年在遺址旁才又興築新的烏石港。
蘭陽博物館的建築造型特殊,不對稱的三角錐狀,成了宜蘭新地標,其實是由
不同角度的美
建築外牆以石材為主,採藍灰色調,,其質感反映出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與烏石相呼應,加上大片玻璃面牆,呈現光與視覺的穿透效果。
建築尖端指向龜山島,指向天際
戶外的旗幟也是三角形如同船帆,隨風飄逸,象徵當年船隻繁榮;
上頭的圖案是蘭陽博物館的館徽~噶瑪蘭族人傳統木刻人型圖騰
入口處的介紹
室內呈現幾何線條的美感
蘭博的常設展結合建築樓層主要分為四層樓設計—模擬地形由上而下「山之層」、「平原層」、「海之層」及底層的時光廊,以展現宜蘭整體的地理環境、人文軌跡,延伸民眾廣大的想像空間。
參觀方向是有上而下,搭電扶梯直上山之層丞丞和小佑期待接著來的行程
序展~
阿藝倌真正水,噶瑪蘭厚雨水(意旨阿藝這個女孩長得非常漂亮;宜蘭地區則經常下雨,雨水豐沛~台灣俗語)
「雨絲燈」一支支LED長型燈管垂掛,光線由上而下,象徵蘭雨,充沛的雨水
宜蘭的多雨氣候和山勢,形成「迷霧森林」,濕潤的思源啞口河谷以物種歧異度高見稱;巨大的檜木林,以及稜線上的冰河孓遺植物台灣山毛櫸。加上台灣樹、寬尾鳳蝶,還有山地湖泊,讓你瞭解宜蘭的生物多樣性。(參考資料:蘭陽博物館)
宜蘭擁有太平山、棲蘭等豐富的森林資源,模型呈現昔日伐木情景
左側凸出的小空間可眺望溼地和遠處的龜山島山之層以草領古道導引,隨著先人的腳步進入平原層
平原層電腦導覽
進入3樓的「平原層」展區,彷彿時光倒流,重現民初宜蘭常民的生活風貌
人物塑像~老乞丐,可要留意他的碗有時乞討到真的錢
人物塑像~賣什細彎下腰正在拿客人要的東西
人物塑像~挑夫賣力的搬運宜蘭城的紅頭師公
宜蘭早年低漥地區利用鴨母船割稻昔日的洗衣情景
養鴨人家
小佑好奇的看著玻璃地板下的小鴨,聽到"呱" "呱"聲,原來下面有一喇叭播放著
稻田收割後,總有不少稻穗遺落在田地,農家就將鴨群放牧於田中或河川,任其檢食掉落的稻穀或採食魚貝類等天然食物。
宜蘭名產-『鴨賞』的製作過程
蘭陽博物第52期(蘭陽博物館2009.05月電子報)
頭城民俗活動~搶孤的孤棚
嘉慶2年(1797)吳沙帶領墾民進據頭城,開始大規模的墾植。據說為了追念開拓過程中死難的英雄,便在慶元宮前舉行首次普渡儀式。中元祭典最高潮的「搶孤」在農曆7月最後一天的午夜舉行。參加者往往奮不顧身先攀上孤棚,將棚上祭品拋下地面,任由地面觀眾檢取,象徵餓鬼摘取孤棧上的祭品飽食,免受飢餓痛苦。
三合院
海之層電腦導覽
ㄧ艘真的漁船,藉此介紹宜蘭的漁業風情。
【南風壹號】 是來自南方澳漁港,建造於民國70年前後與多數鏢魚船相同,漆著象徵海洋的藍色,並以白色點綴有如浪花般,船頭繪有“鷹仔花紋”。因考量不同的承重需求,所以整艘船是選取不同木材栓以金屬拼製成。如船的龍首即採用硬度高的烏新食材質,以耐擦撞並能支撐,船底則為紅檜。(引用:參觀蘭陽博物館- 這是我的部落格- Yahoo!奇摩部落格) 鏢旗魚 ~日治時期琉球移民引入 “鰾釣技法”。
旗魚漁獲
一旁各種魚類模型
天花板的飛魚
釣艚仔~南方澳捕魚的漁民,自創的討海技術,學名稱為「一支釣」,俗稱「放棍仔」。
(釣艚仔紀錄片)
月桃繩編大索,是很費力的工作~採用月桃曬乾,搗碎,取出緊密排列的月桃纖維搓成 ,在合成線邊製成魚網。
1樓是常設展的終點「時光廊」
「宜蘭之光」的裝置藝術,以近2000個透明壓克力塊,利用宜蘭各地照片拼出蘭陽印象,LED燈光還會變換顏色,作為常設展的精采句點。黃春明詠讚龜山島的詩作手創蘭陽—生活美學展
社區與設計師媒合計畫 - 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特展
豆腐形狀的杯子
竹樂
這是一盞燈具,也是一座由56支高低不同音階的竹管所組成的演奏樂器,演奏出最能代表宜蘭的「丟丟銅仔」,結合燈光與音樂,讓人走進了竹樂,也讓竹樂也走進了生活,表現出宜蘭人輕鬆趣味的生活美學。
利用稻草編織成鳥類餵食器,提供鳥類休憩之處,讓原本逐漸消失的麻雀回巢。
故事巢
故事巢讓都市人們在紛擾中,發現可以建構想像的角落,以一刻的舒眠踏進愛麗絲的夢幻仙境,在故事巢裡可以屏除煩憂,展翅飛往每個人們的夢想國度。
烏石港遊客中心外表猶似一艘停泊於烏石港邊之帆桅大船
提供遊客旅遊賞鯨、登龜山島等咨詢服務
行人走道-佈滿鯨魚雕像
引用文字及相關介紹:
蘭陽博物館全球資訊網-首頁
蘭陽博物館 Facebook
宜蘭博物館家族
縮影蘭陽蘭陽博物館開館|即時新聞|中時電子報
宜蘭探訪蘭陽博物館頭城老街尋趣 家庭 副刊 蘋果日報 20100625 ...
阿翔の部落格 蘭陽博物館介紹(三)---常設展及山之層簡介1
米家的慢走與樂活: 【嬉遊蘭陽】閱讀生態與歷史的蘭陽博物館- 樂多日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