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樹屋原為英商德記洋行倉庫,從砌牆古磚推取自熱蘭遮城紅磚,及門楣花崗石、窗框基石與木屋架構判定,推測最早應建於十九世紀末及日治初期,之後作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出張所倉庫,現況規模即為日本人增改建。
據台灣鹽業公司退休場長張坤煌口述,一九三五年於此上班當時,自安順鹽田運來的鹽包堆置於此,倉庫己有榕樹盤根,可見樹齡已近百年。老榕樹氣根自然而然自損壞的屋頂上垂下攀附生根,形成「樹以牆為幹、屋以葉為瓦」的特殊景觀,因而當地人稱之為樹屋。本處光復後改為台鹽倉庫 (引用資料:安平樹屋緣由及背景)
半世紀的糾纏
樹根成了屋頂,葉子成了瓦
榕樹氣根自然而然自損壞的屋頂上垂下
樹根成了牆
房子老舊斑駁,反而樹根成了支撐的結構
走在空中走廊環繞整個樹屋
樹根把門堵住成了牆
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6年(1867年),位於當時安平的海頭社,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以後,日政府將鴉片、樟腦大宗貨物交易權收回專賣,洋行貿易量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紛紛關閉,唯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宣統3年(1911年)在安平的洋行都關閉後,日人將它改為鹽業會社,臺灣二戰以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民國68年,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英商德記洋行,長二十英丈,寬十二英丈,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洋行建築因為多數採用西方建築,所以視覺上有別於傳統的閩南風格建築。此外,它們也是台灣與西方貿易的歷史證物。整棟建築坐北朝南,樓高二層,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一樓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左右各有三間房間,東西南三面均繞以拱廊,二樓空間與一樓房間相似,但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加上白色粉牆,在風貌上與安平傳統之民宅完全不同。屋頂為桁架系統,上鋪瓦片,分成左右二個屋頂,均為四坡排水。一般而言,西方人在台灣所建之房舍中,大抵會採拱廊模式,以避雨水及日曬,因而拱圈成為建築上之重要元素,德記洋行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現在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
708台南市安平區古堡街108號
1 則留言:
這樹與屋合為一體
枝節盤詰交錯著
夜深人靜時來看
應該挺可怕的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