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悠遊嘉義公園~射日塔及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住在北部的我很久沒來嘉義這一帶旅遊,這回規劃二日遊好好認識嘉義。
首先先到嘉義公園,這個公園可是很大
位在嘉義市東郊,始建之初,依山仔頂山勢開闢園地,後來又拓寬東西邊的空地,築橋修路,計公園面積約268,000多平方公尺,園內古木參天,涼亭水榭,假山魚池,曲徑通幽,因為利用自然山水,風景雅緻,可謂逍遙勝地
公園內有忠烈祠、射日塔、福康安紀功碑、丙午震災紀念碑、十二門古砲、陳澄波畫架、牆之道、一江山紀念碑、孔廟以及國寶級的阿里山森林鐵道21號蒸汽火車頭等史蹟,為民眾休閒好去處。(ref.1)
順著參道往上走,
射日塔(Chiayi Tower)
高度 62 公尺的「射日塔」,造型取諸於阿里山神木
 褐色鋁條之紋理似神木之外皮,
入口處有象徵台灣守護神的雲豹銅雕一對,至中間留有高 40 公尺的「一線天」,造形彷彿是劈開的神木。
 內部設有取材自原住民「射日神話」的青銅雕刻,描繪勇士們與嬰孩的使命傳承,象徵人類繼往開來的傳承精神。
丞丞和小佑二兄弟分別拿著自己的相機為自己留下紀錄 (可惜的是我把丞丞相機遺留在大同雞肉飯店內,原本以為撿拾的人會歸還,至今毫無訊息)
原來位置為建於日治時代的嘉義神社,神社本殿於台灣光復後改為忠烈祠,於1994424受祝融之災全毀。
舊忠烈祠慘遭回祿之後,嘉義市政府原本計畫在嘉義公園內分別重建忠烈祠與新建射日塔,然而因當時兩項工程經費預算不足,遂變更設計將兩項工程結合,共用結構體與基礎,成為一體的設計以節省市府經費,所以塔的底層為「忠烈祠」,有別於一般忠烈祠。(ref2)
「射日塔」塔名,即來自原住民的射日神說:
「相傳在太古之時,天空中有兩個太陽輪流出現,世界沒有晝夜之分,其中一個太陽比現在的還要大很多,因此天氣非常酷熱,花草樹木也因此枯死,河水的水也因而乾凅,農作物也無法生長,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
於 是族裡的人們決定,除非將一個太陽射下來,否則他們的子孫恐怕不能安居樂業,種族也將因此而走向絕滅。這個時候,有三位勇士,自願接下這個任務, 將射下太陽來。於是族裡的人們開始忙著為他們準備攜帶乾糧用品,因為到太陽的路非常遙遠,所以他們三個人各揹了一位嬰孩,帶著族人的祝福,踏上射日的旅 途。一路上,他們將在路上吃過的桔子種在地上,想讓他發芽,做為回程時的糧食。
日復一日,當初出發的三位勇士都已不再強壯,早已變成白髮斑斑的衰弱的老人,而當時的嬰孩們卻都長大了。三位勇士們相繼死去,而成長的嬰兒繼承當初的任務與使命,繼續前進。
有一天,他們終於到達了太陽之處,壯士們於是拉弓急射,太陽被射中後,流出一堆滾熱的血,其中一人被血從頭淋下來,結束了生命,其他二位雖然都被灼傷,但仍然逃生了。走回家的路上,他們看見從前勇士們種下的桔子,已經長得很高大,而且樹上結滿了果實。 一樓是藝術空間,地板上有原住民百步蛇的馬賽克鑲嵌畫,
牆上是黃重仁作品
以壺代筆 用茶壺倒出來的藝術(ref3)
往上看
接著搭上電梯到10F
一張張寫著願望的許願卡掛在網上
往下看10層樓高度挺嚇人的
尤其是站在透明眺望區
丞丞蹲下來感受這驚奇一線天
 欣賞塔內美景。
環顧四周風景左前方是嘉義棒球場
頂樓是空中花園,可惜沒什麼花景,有一些裝置藝術小佑拿起相機拍照
射日小英雄
這個倒是勤奮的長工
離開嘉義市射日塔因為之前射日塔位置是日本神社,鄰近仍留有一些遺跡
 這間是祭器庫,收藏祭祀用具的庫房

高麗犬係神社前的石雕神獸,尾毛向上如柏樹為其特徵,由於外型像獅子,所以民間通稱為石獅,為驅魔避邪的象徵。高麗犬原有三對,目前僅存大小高麗犬各一對。

神輿庫外牆以混凝土,模仿木作,風格獨特
一旁盛開的花

第一代嘉義神社,目前則僅存本殿的石砌基壇、拜殿柱基遺址及地坪殘構以供憑弔。

 日據時期在台灣建有二百多座神社,大正元年〈民國元年〉時,有嘉義日本僑民申請建立神社,經台灣總督府核准後,同年擇山仔頂公園東側的高地整地興建。第一代 嘉義神社建於大正四年〈1915〉,社格列為縣社,建築方位為坐北朝南,主要的建物包括幣殿、拜殿、社務所、階示場、手水舍、鳥居、石燈籠等。(ref5)
手水舍與參集所

手水舍
手水舍或稱手洗所、水屋、水盤舍,手水舍係前往神社 參拜前,供朝拜者洗手漱口之用,內部設置水盤及提供柄杓。從前的神社常用社前溪流的水來潔淨手口,稱為手洗場,後來則改為有屋頂的水舍,設水盤及柄杓作為 淨手設施。第二代嘉義神社所屬的手水舍位於參道北側,齋館的對面,為獨立的四柱亭建築,亭中有不規則的八角形溢水槽,槽內放置大石水盤一口。

參集所
參集所係提供前往神社參拜者集結的場所,其作用 在容納眾多的朝拜人員,同時方便快速進出,且能遮陽避雨,屬於半開放性的亭式空間。第二代嘉義神社所屬的參集所位於參道北側,社務所的對面。建物為鋼筋混凝土造木作的屋架,平面 三開間,由10根立柱所圍成,柱間以矮牆環圍,牆內設成排座椅,以供休憩或等候之用。

齋館、社務所
第二代嘉義神社附屬的齋館、社務所於昭和十八年〈1943〉興建完工,位於參道南面,坐南朝北。是日式「書院造」木構造,屬神社形式中的流式,其特徵是具有一邊出簷較大的懸山屋頂。齋館建積267平方公尺,社務所建積208平方公尺,兩棟建築物之間有通廊相連,若以中央通廊為連繫軸,則形成頗具規模的整體空間。綜觀該日式「書院造」構造之格局,建築元素與服務機能等形式,在台閩地區十分稀有,具獨特性,藝術表現優雅,工藝參考價值高。

齋館係前往神社祭祀前齋戒準備的地方,呈長方形,設有祭壇、式場、房間等設施。
社務所則為行政管理與值夜的場所,略呈L型,設有中廊作為進出齋館的孔道。 台灣光復之後,神社改為忠烈祠,而將齋館及社務所摒除於外。齋館及社務所曾由國軍828醫院借用,至民國76年歸還嘉義市政府。
於用途與建物原始設計功能完全不同,在不當使用及長期缺乏維護之下,導致損壞嚴重,
嘉義市政府有鑒於齋館、社務所為高級檜木建構,並具有唐風工藝之美,為維護史蹟,善用文化資產,乃於民國8710月公告為市定古蹟。 
 其古蹟範圍包括了神 輿庫、齋館、社務所、參集所、手水舍及參道〈含兩旁的石燈籠、高麗犬石雕〉,並於民國90915日正式開放作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使用。
館內共分為八個(城區發展、教育發展、產業發展、重要史事、嘉義名人、宗教與民俗、古蹟與建築、公園發展)展示區,展示 有關嘉義的人與嘉義市的事,以過去與現在的時光交錯,呈現各自的風華,藉以激發民眾愛鄉愛家的情懷,史蹟資料館是瞭解嘉義歷史的最佳處所,認識嘉義,就從 參觀史蹟資料館開始。(ref7)

由於為了保護古蹟建築,入內換拖鞋不允許拍照檜木建造散發出淡淡木香

珍貴老樹楓香
古樸雅緻的日式建築 老樹參天
一縷思古幽情之意,由然而生


參道兩旁立有小型石燈籠11對,
為大正8年至大正10年間所奉獻, 
 奉獻區域包含嘉義廳、斗六郡、虎尾郡、東石郡等地,顯示嘉義神社的參拜範圍。奉獻者涵蓋 了各行業,包括糖廠、煙草商、教育團體與各地的保正,能反映當時的經濟、社會面與政商界精英,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參考資料。
 相關介紹及引用資料: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