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8日 星期三
高雄三日遊旅遊手冊分享
歡迎下載!
推薦:陳綺貞 ~太陽 MV
詞/曲/:陳綺貞
編曲:鍾成虎&陳柏州&林羿妏&陳綺貞
主唱:陳綺貞
我膽小的對自己說 就是這樣嗎?
我是你夜裡的太陽 也是你影子裡的悲傷
我問我這世界是否 一如往常
讓我照耀你安息的時光
你是我 小心維護的夢
我疲倦的享受著 誰也無法代替你的光芒
我是我 一碰就碎的太陽
我熱切的希望
能在消失之前得到信仰
我膽小的對自己說 就是這樣嗎?
我是你眼裡的太陽 也是你鏡子裡的驕傲
我問我這世界是否 一如往常
需要我在擁擠午夜發光
你是我 小心維護的夢
我疲倦的享受著 誰也無法代替你的孤傲
我是我 疲倦流浪的太陽
我熱切的希望
能在消失之前得到信仰
你是我 小心維護的夢
我疲倦的享受著 誰也無法靠近的孤傲
我是我 疲倦流浪的太陽
無法為自己
無法為誰靜止下來
我是我 一碰就碎的太陽
我熱切的希望
能在消失之前
得到得到得到信仰
~ ~ ~ ~ ~ ~
從2006開始 她終於思考出 花的姿態三部曲的概念
腐朽 重生 綻放 三個主題 華麗的冒險的專輯概念 和當時想要完成的概念 就是第一個歷程 接下來陳綺貞的唱片靈感都圍繞在 第二個歷程--重生 這個概念
"太陽"這個主題就是在這個狀況下誕生。
專輯中以兩支哲學式的單曲"太陽"和"魚"以天空和海洋先拉開了整張專輯的格局, 有趣的是這兩支單曲的名字也是從上張專輯中"腐朽"的歌詞裡擷取, "重生來自於腐朽"陳綺貞如是說。"
~ ~
世界越來越快
我開始相信
我們從中尋找的 或許是永恆
那是一種巨大的愛
是你的靈魂,於眾人遺忘處
仍然奮力燃燒....
時常你覺得自己脆弱、渺小而不堪一擊
但你不知道,你或許已經是別人心中的 太陽
太陽是關於一個更深刻的自我
以及一些屬於我們的故事
這三年,陳綺貞認真生活
她獨立做唱片、獨立生活、自己做遠方的旅行並且體會自由。
(博客來音樂館>陳綺貞/ 太陽)
~ ~ ~ ~ ~ ~
創作才女陳綺貞今發行第五張專輯《太陽》,這次新專輯所有的配唱,全都在她自家中錄製完成。錄音師攜帶大批精密的錄音器材在她家中各角落測試後,決定將麥克風架設於衣櫥中,結果卻讓陳綺貞的男友兼製作人鍾成虎出乎意料的滿意。獨立發行多張EP,仍創下高銷售量的陳綺貞,對音樂十分有自我想法。她認為,動物受傷時,總會跑回自己的巢穴,舔舐傷口、修復自己,因此決定在自己房間內錄製配唱。鍾成虎表示,這些作品的傑出,讓他啞口無言。
(新浪娛樂 娛樂星報 陳綺貞房內錄製新專輯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 ~ ~ ~ ~ ~
相關介紹:
cheerego.com~cheerego是綺貞的blog,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綺貞與你分享的文章.
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
推薦:《我們三個》侯孝賢監製勞動紀錄片

「我們三個朝著未來,一起划著船,永不沉沒…」
這是男主角羅茂盛在紀錄片放映開始時的一句話。
沒有過多的對白,一字一句都是羅茂盛家人間最真情流露的口白。
左腿套著義肢,傴僂著身軀專注將熱水一遍遍注入濾杯,羅茂盛慢工出細活,泡好一杯咖啡得等好幾分鐘,遠不及咖啡連鎖店的效率,卻有手工咖啡的香醇好味,「我想用咖啡館的泡法,做苦工的方式來做,應該大家會喜歡吧!」羅茂盛說。(聯合報╱記者賴素鈴/台北報導2007/05/30 )
這杯賞味咖啡 有一個工傷父親的夢
賞味咖啡,位於和平東路一段187號
周一到周五,營業時間,8:30AM-6:00PM
~ ~ ~ ~ ~ ~ ~ ~
每一個場景,平實而真切的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彷彿轉一個彎就可以見到羅盛茂在巷口叫賣著咖啡,飄逸著濃濃咖啡香…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推出最新勞動紀錄片,由國際導演侯孝賢監製、新銳導演姚宏易執導的《我們三個》,記錄一個勞動家庭的緊密情感,內容清新雋永、溫情動人,值得您細細品味。
「我們三個都知道,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我衷心希望,能夠朝向更好的生活方式前進。因為我知道,我跟我太太、孩子,我們三個都會在一起。人生的路不是只有一條,我一直在思考,一種能夠重新來過的思維方式。畢竟我這樣一路走過來,確實也從絕路當中慢慢地才回神過來。或許我自己是做到了。」
~ ~ ~ ~ ~ ~ ~ ~
紀錄片傳達工傷者的生計問題
民國75年,羅茂盛從事地下涵管工作,在一次工地意外當中,左小腿被十多公噸的水泥壓碎,導致膝蓋以下遭截肢。但羅茂盛並未因此一蹶不振,嘗試過許多工作之後,現今以一台改裝的小咖啡車,在和平東路、溫州街口附近,以一杯杯親手沖泡的咖啡賺取一家溫飽。妻子(羅尹梓新)罹患青光眼無法外出工作,獨子先天弱視(羅志偉),正準備投考公職,謀取一份穩定工作。片中感受不到一家三口自怨自艾的愁苦,只見羅茂盛烘焙、沖泡咖啡的認真用心和對妻兒的呵護關愛、羅妻爽朗知足的性情,以及兒子不在意視障的限制,努力尋求生涯目標的積極態度,透過影像娓娓道來,忠實傳達了勞動者堅毅且溫情的一面。
導演姚宏易則說:「真實的影像,不只傳達了工傷者的內心感受與堅毅奮鬥過程,更重要的還有讓社會看見並且重視工傷所帶來的複雜問題。」(文╱黃郁惠)
~ ~ ~ ~ ~ ~ ~ ~
當越來越多人必須關掉電視,避免被醜陋的政治景象擾亂心情,人們看完「我們三個」這部紀錄片,可能會有喉嚨被卡住的感覺。
羅茂盛思考未來的方式很特別,他獨自到海邊,藉著海風的清冷和海浪的沖刷,來整理自己的思緒。大浪不時打得他踉蹌跌坐,有時甚至打掉他的義肢,羅茂盛必須奮起單腿,在千鈞一髮中向海浪奪回自己的義肢。我們不知道羅茂盛從險惡的海浪看到什麼出路,但那些掌握有偌大公權力和公資源的人應該問問:自己給了這樣的人什麼機會?【聯合報╱社論】2008.11.27
~ ~ ~ ~ ~ ~ ~ ~
《我們三個》雖然僅是短短26分鐘,但濃縮的影像呈現,卻提出許多值得思考的面向:它不僅可以做為政府處理勞工各項議題反省與進步的起點,身為觀者的民眾,亦能在觀看他者的生命奮鬥歷程中,反思自身在「海海人生」之中的生命意義。(文╱黃郁惠)
網路收看:
◎ 勞動e族電子出版品網站 http://www.bola-elife.taipei.gov.tw/big5/content/Content.asp?cid=1467
◎udn聯合影音網
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24-233-2B3-2B34324-2334333b344-2334-21-21-3D-3D
◎2009年2月15日(星期日) 晚間9點30分(首播)
◎2009年2月21日(星期六) 下午2點30分(重播)
引用文章:
工傷者的海海人生勞動紀錄片《我們三個》文╱黃郁惠
《我們三個》最真實的勞工縮影 作者:陳舒秦/吳權修 台灣醒報
udn台灣人物- 平凡大人物- 人間有情篇- 這杯賞味咖啡有一個工傷父親的夢聯合報╱記者賴素鈴/台北報導2007/05/30
他們三個:回眸政治硝煙外的真實人生【聯合報╱社論】2008.11.27
相關連結︰
.《我們三個》紀錄片官網
.侯孝賢監製《我們三個》 24日溫情首映
.《我們三個》工殤‧弱視‧青光眼
獨腳男賣咖啡…我們三個的悲歌
* * *
身影:2004-2010勞動紀錄片暨勞工金像獎專輯》出版發行
由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出版的《身影:2004-2010勞動紀錄片暨勞工金像獎專輯》,匯集73部勞動生命故事的影片介紹,提供讀者勞動 影像紀錄的索引,題材包含一般勞工、原住民勞工、身心障礙勞工、國際移工和沒落產業文化關懷,呈現各種發人省思的勞動議題,也為我們留下勞動者珍貴的面 貌。
臺北市政府勞工局陳局長業鑫表示,勞工教育中心歷年委託製作「勞動紀錄片」,包含「台北幾米」、「台北非常女」、「我們三個」和「疼惜 天地」,片中真實反映勞動者面對生活、職場及大環境的調適和挑戰,透過鏡頭勾勒出他們的工作價值和生命歷程,促發社會大眾對勞動者的了解。藉由呈現這些生 命勇者奮發向上並擁抱生命的積極態度,帶給大眾更多的感動與體會,從影像中發現勤奮不撓的臺灣精神,顯現臺灣社會的勞動真價值。
「勞工金像 獎」為短片徵選競賽活動,在拍攝器材日益普遍的今日,鼓勵民眾拿起攝影機記錄工作與生活影像,透過鏡頭把各式各樣的勞工生命經驗分享出來,藉此喚起社會大 眾對勞工議題的關注。徵集而來的影像題材包羅萬象,有描繪勞工辛苦奮鬥的過程、外籍勞工朋友在臺的生活、身心障礙者自立的信心、原住民朋友樂觀的態度及沒 落產業文化的保存等,讓民眾看到社會不同角落所發生的感人故事。
《身影:2004-2010勞動紀錄片暨勞工金像獎專輯》匯集這些令人動容 的生命故事,除了提供勞工影像紀錄的索引外,也帶著大家來一場「紙上勞動影展」,走進各行各業勞動者的世界。本書展售處為臺北市政府出版品紀念品展售中心 (臺北市市府路1號),有興趣的讀者亦可於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勞工教育中心網站(http://www.lerc.taipei.gov.tw)觀看本書和 精采的勞動影像作品,相關訊息請洽勞工教育中心。
引用資料:
2008我們三個http://www.lerc.taipei.gov.tw/ct.asp?xItem=1932470&ctNode=12441&mp=116011
2009年1月22日 星期四
在真愛碼頭,戀戀高雄愛河
傍晚時分,我在真愛碼頭,(早上至旗津再返回)
愛河 越夜越絢爛
兩旁來往的軍艦、商船,在這擁有河景與海景景觀的地帶。
(HiNet 新聞-雜誌-高雄可望成為「台灣曼哈頓」?)
我們使用飯店贈送的愛之船遊河卷
(在高雄住宿多留意促銷專案,我們選擇華后大飯店-訂房促銷活動:)
~ ~ ~ ~ ~ ~ ~
五福三路的愛河橋,是溝通鹽埕、哈瑪星及苓雅寮的要道。 早期愛河兩岸以擺渡為主,在今高雄橋及中正橋附近皆有船渡。中正橋以下的河道約有二百餘公尺,是現今的二倍寬。日據初期,鹽埕人林賞向政府申請搭建了一座竹橋,名為「苓仔寮橋」,因屬私人搭設,過橋需收費,是為現今高雄橋的前身。在1912年至1937年的高雄港第二期築港工程期間,填築瀨南鹽場(今鹽埕區)時,日治政府改以木頭搭建,加寬橋中央的橋墩間距,以配合愛河的濬深,便利小型船隻的通行,並改稱「高雄橋」。
昔稱「大橋」,意為愛河上最寬的橋。民間稱「州廳橋」,因位於高雄州廳之旁,故名。是溝通鹽埕與前金的孔道。建於1931年,初以木頭搭建,1938年為配合中正路的闢建而改建成長88.6公尺,寬27.3公尺,擁有五個橋孔的水泥橋。 中正橋最美的地方不在橋面,而是在橋下。橋下整排的拱型鋼樑結構宛如道道彩虹,甚具美感。
*七賢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