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旅遊,我喜歡感受過往的歷史及風情,總會安排當地的老街,古蹟,古道,酒廠以及糖廠。
~ ~ ~ ~ ~ ~ ~ ~ ~
五分仔車
製糖硨是舊式糖的甘蔗壓榨機,它笨重的石材,要以牛來牽拉做力。石車大多是「唐山過台灣」時,隨著商旅或移民渡海來台,陪伴漢人的祖先安然越過驚險的黑木溝。 常見的石車大多是以花岡岩或青斗石製成,這兩者均是上等的石材。橋仔頭新式製糖廠未成立前,所在地就是一處舊糖部。即使新製糖廠設立後,舊式糖部並不是轉眼間轉眼間遭到淘汰,仍是以糖部和改良糖部,供應有主要的市場需求。一直到新式製糖廠在台灣遍設立糖部生產製糖在台灣普遍設立,糖部生產才遭到遺棄,石車就留在舊部原地任雨打風刮,見證著糖業的興衰。
1902年,鈴木藤三郎社長從日本請來這尊觀音坐鎮糖廠,傳說有幾個特別原因,一說糖廠佔據了橋仔頭的地理龍穴。另說糖廠所在地原為漢人墳地,日本人相信鬼神的存在,鈴木社長為安定人心,所以將觀音信仰帶進橋仔頭。 觀音像在糖廠成為橋仔頭信仰的一部份,信徒並不純為在糖廠的日本員工,往來的舊居民也有部份融入這個信仰圈。尤其是曾在糖廠工作的人都對於此黑尼陀的神力深信不疑,至今對觀音奉花獻果仍是糖廠員工日常的事務之一。大家都相信因為觀音保祐,糖廠才能順利生產。 經專家考證,橋仔頭糖廠的黑觀音與日本奈良藥師寺的觀音銅像是同一風格的作品,為日本佛像雕塑史上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台灣觀音雕塑中,要找出如此典雅精緻的作品也可說僅此一家。
為了方便糖廠員工子弟就學,1907年製糖株式會社會,曾設立打狗尋常小學校橋仔頭分教室。1912年正式獨立為橋仔頭尋常小學校,也就是現在興糖國小的 前身。舊校址今在籃球場旁,有一階梯通往校門。在昔日尋常小學校門,我們可以找到異於其它校門的特色。這座白色的小學校門,上面塑著屬於糖廠的特殊裝飾花漾--甘蔗花。沒有看過甘蔗開花的人,可很難聯想這樣的藝術造型,仔細觀看會覺得頗富童趣,又別具意義。
日本在台灣統治中期以後,施行所謂皇民化運動,要將島國(台灣)的積極的人民內地化,並推動信仰改造。於是日本統治者在各地建立日本神社,要台灣人放棄原宗教。神社裡崇拜日本的天照神,強調效忠日本天皇的思想。「皇民化運動」促使橋仔頭糖廠的神社在昭和六年(1931年)十一月五日設立。 原本的橋仔頭神社,就在今日的中山堂所在地。神社設在五層的階梯之上,是一座不大的木造建築,神社裡頭是日本天照神的牌位,四週有環繞的獻燈。 國民政府將其改建為中山堂之後,據說神座被有心人藏在福德祠的倉庫裡頭。目前中山堂只遺留兩隻憨笑的獅子。